三次循环•其八

今天大体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为什么说是大体,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QQ 空间、知乎之类的网站仍然属于社交网站,并没有兑现自己完全不碰任何 SNS 工具的承诺。但这个承诺并没有在以点带面的总计划当中——现在的三个硬性原则是:每天至少1小时阅读、记日记和决不在床上做除睡觉以外的活动。这个主次还是分得清的,不要逼得太凶嘛。

今天竟然很神奇地自觉开始写作短篇随记(这个短篇是以目前完成情况来计算的,天知道如果写下去可以写到多长的篇幅),这个过程开始得如此自然,降临得如此平静,确实有点始料未及。在我思考能力严重退步,到了写一篇短文都半天理不清楚主要思路的地步,竟然还能如此兴致盎然。只能归功于昨日底线的划定给自己提供的身心环境了。不过思考的习惯开始恢复,总归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这事儿我还得多辩护两句:以前的写作条理清楚,思考连贯,那时候的自信、豁达和社会责任感,是现在应该捡回来并继续发扬的。但这主要得益于那些自满爆棚的「真知灼见」,往往还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不经严密论证,缺乏实践经历,谈起可行性和自身承受力,容易信口开河。这些年,自己经历了比那时候沉痛得多的人生打击,接受了某些更靠谱的三观洗礼,处在一个互联网带动的认知结构快速革新的最好时代,原先的那股子莫名傲气早已荡然无存,最后的稻草仅是二十几年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和至今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但既然传统观念有转变,势必在思考问题上应考虑更新的解法,修正僵化刻板。在已有的更高的肩膀上,要想得出独特的结论,势必不是那时候的难度可比。我想说的,别人都替我说了,甚至说得更好,我还剩下什么?这正是逼格与创造力的永恒矛盾,也是目前创作的瓶颈,需要更多的探索,需要更多的输入、思考和创造。当然,习惯的重新塑造,才是问题的本质,各种困难综合在一起,成为目前崭新的挑战。

问题始终是问题,自己思考上的缺陷,可以有意识地使用好的思维方法,比如先漫游性思考,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形成文章的主要素材,再在纸上、提纲软件上给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理清自己得到了什么结论,有哪些证据,如何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来,最后再分步写作,滚动修改。最后的最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区别于我以前所有的尝试,那就是做出一个有意思的成果来。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个 APP,也可以是自己原有习惯的一个大转变。一定要有变化,每次的写作都要带给世界新的东西,否则,这样的坚持,如此巨大的脑力消耗和情绪磨砺,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应该算是坚持记日记以来的一个拐点。不再抗拒,甚至开始大量地,至少是比较顺畅地码字了。

今日到此,还有一个巨大的承诺没有能够完成,那就是至少一小时的阅读。我的新生到底能不能迈入新的里程碑,还得看这最后一步走得如何了。

回首相望,我的2013年居然可以以孤独却逐渐调出色彩的一幕来结尾,实在是可以自称不枉此雅安一行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