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循环•之二

据说,一天中只要你有过阅读或是锻炼,那么就算不得虚度。如果两者都有的话,简直是人生的小小胜利。

如果我是一个从未亲自实践,只是把各种想当然的理论放在脑子里推演的话,这样的任务一定会被认为是再简单不过的,而事实是,目前的我就是没有能力做到优秀,哪怕合格,一开始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习惯培养期。

经过昨天对 GTD 系统和极简目标策略的初步对比思考之后,今天的征程走向虽然仍与理想状态有偏差,但基本在预料之内:设定了一个固定的处理杂务时间,成功在工作8小时内嵌入了英语阅读、问题思考、技术钻研的时间模块。作为第一次,这些嵌入的内容并不完美:就拿英语阅读来说,原计划是翻译,但翻译所需时间却远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少。目前的我,对英语学习的方法论尚有迷茫,不太可能一心投入。但「千万不要放弃治疗」,我努力在知乎上找到了一些靠谱的方法讲解和推荐材料,列入了习惯塑造计划之中。

除了英语,其余的嵌入模块与此同理,都应秉承一个先以完成为要,再以坚持为重,最后精益求精的顺序。

就拿记日记这件事来说,经验告诉我,重要的是这一天的大部分轨迹留下了文字,以方便未来某个时候回忆、思考、总结自己,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提供素材,其他无关(或者过分)的考虑真的不重要。比如文笔,就不要指望一劳永逸,可以通过修改推敲来加强,这样反倒等于遵循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再比如自己常常有的透支心理,用几天的停顿或是所谓「休养生息」来掩盖逃避和懒惰的借口,加之有完美主义情结,习惯一断就一发不可收拾,干脆自暴自弃到底;还比如二者的综合,在心理的焦虑、恐惧和脆弱面前选择麻痹,用诸如网络的刺激来迷失心智。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开始用力过猛,期望太高,没有迎接不完美的准备造成。

关键就是坚持,这一点我并非第一次意识到。但坚持的本质是什么呢?不是和自己的痛苦自杀式死磕,不是和自己的不完美螳臂当车,也不是画饼充饥的苦行修士。坚持,是要有不断正反馈的激励,还要有超越行为本身的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和不断强化的激励并非没有联系,两者事实上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幸福的不同侧面。幸福,最可宝贵的是那份归属感(参见自我决定理论)。而赢得归属感,又需要自己全身心投入和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这就要正视自己的脆弱,开放自己的心扉,倾尽那个不完美的内心世界,来融化所有的隔阂——关于这个问题,今天看的 TED 演讲 生存故事_布琳·布朗:脆弱的力量_网易公开课 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生动,值得反复咀嚼。

今天没有沉迷在网络世界中(不算完美,仍浏览过 v2ex,刷过知乎,逛过淘宝,不过大都是有目的的,不再是漫游),我的内心第一次没有那么赶着、飘着的感觉。这种强制性的休克疗法,快速高效,不过并非长久之计。我仍需有新生活形式来替代漫游者的位置。

要知道,提高自己也许在我永远都会事与愿违,这有人事,也有天命。但正如我今天在《R in Action》的阅读笔记里所说:

倘若能在日积月累的训练和思考中再创造出一点自己的东西,哪怕是心得体会以飨来者,从而交到朋友,结识同好,其结果总归是在为人类社会创建更多的连接,涌现更奇妙更丰富的财富和体验,亦不失为一大可喜事。

混沌之物没有实现美丑的能力。不完美就是美的开始。

以上。



外一篇:

写文章真的能够扩大圈子?

警惕孤芳自赏。曾经的我那么高产,还是曲高和寡愁更愁。

所以要给别人产生价值,不要仅限于自娱自乐。

但我现在还有技术的一面。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建立连接。但技术不仅限于编程。一个小圈子人的共同爱好,有心有毅力能做到最好,能分享和造福他人,给能让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都无不妥。

于是要有创造性地社交(老圈子),有开拓性地主动聚集一批人(新圈子)。

至于写作:

  • 这就要求写文章不要太啰嗦,极简,用能最简单把问题说清楚的方式。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才是更强的写作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点,可以请朋友阅读我的文章,请他们一起营造圈子。
  • 这就要求会讲故事,而不是个人世界里的概念推演。由于读者和我不熟,所以讲故事不会像独处时那么累觉不爱,反而会推敲,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怎么才能把我的意思传达得更生动形象。

另:我发现自己写文章的特点和我以往写作诗词是一样的,都是从一个并没有起点的灵感或问题出发,无头无尾地把这个点尽情释放,至于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是一气呵成的事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所谓「一气呵成」可并非是指从起点一路奔到重点。对于我,就是超新星爆发,瞬间填满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