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是最大的离心机

——谈如何在网络中修行

我们常常谈电脑和手机的危害,都没有触及本质。科技当然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但这更多是作为工具的科技,真正有争议的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争议性主要是对我们80后而言的。毕竟,比我们更大一轮的前辈们几乎很难融入互联网,对他们而言,互联网仍然是「外来物种」,顶多作为工具看待1。至于90后,特别是00后、10后,他们已经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生活在网上已经是理所当然。而我们这一代,很多真正接触网络,都是在初高中甚至大学。拥有一个社交网站的 ID 、加入移动互联网的大军,则大多都在大学或者工作之后。这就导致我们的人生被互联网分割成了鲜明的两段:古朴的童年、少年时代,和信息爆炸的成年时光。

争议性也体现在这里: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娱乐、沟通甚至交友的方式,但同时也无情摧毁了我们适应了十几二十年的生存模式。当我们走入社会,本来就需要适应新生活节奏,加之互联网的冲击,更是充满困惑和迷茫。我们的经历中既没有现实生活的事故老练,也没有互联网初生时期的友善、小众、精英,刚好是在现实社会的变革期和互联网的普及期懵懂进入的。面对两种生活方式,选择是十分纠结的:曾经离经叛道的我们,如果转而适应老节奏,则不免被人耻笑;如果选择融入新世代,又怎么能比得上90后、00后们娘胎里带来的理所当然?

——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纠结。由于生活经历和性格的原因,至今我也大惑不解的是,一个在现实中不是特别出名的人,如何能在网络的社区里获取声望,又如何能交到现实世界中的知心朋友2?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被划分为各种相互隔离的小圈子,仿佛已经离当初的数字乌托邦愈来愈远,大家都在上网,但网络的形态已经强弱分明——强关系的网络(如微信)已经充斥着家长里短,弱关系的(如微博)又被营销和广告所淹没。有点人味儿的,则是用户生产内容的垂直领域社交媒体——类 YouTuber、直播、小视频,等等等等。在此时此地的互联网里,也许我们只能订阅几个能满足自己审美、个性、兴趣的信息源,然后在心灵的角落里独自取暖吧。

然而这又是另一个陷阱。

微信、微博少用甚至不用便是,然而这些社交媒体,却是舍不得的心头肉。毕竟,有了关注、订阅的 UP 主,就有了期待。电脑、手机一旦连网,那个新世界的大门便向我敞开,带来无穷的可能性。但这些信息,却不一定是我能适应的。本以为,这个世界已经纷繁复杂,常常感觉心为形役。互联网,直接以心连心,脱离了时空的藩篱,让我们不必设身处地,就可以「颅内高潮」。然而,终究不能摆脱「视听」二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道理如此。

无尽的可能性,带来的是无尽的期待,无尽的不满足,自控的意识便被悄然勾走。如此,谁还活在当下呢?打开设备,想到的是那些小姐姐,期待的是这番那番,满足的是各种140个字的观点,互联网产品也是极尽快感的呈现,引着你转得越来越快,像是呼啸的走马灯。

有人说,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增加原来不可能的连接,缩短原来遥远的连接。的确,互联网让我们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但这种连接其实是脆弱的、虚幻的,接受的只是信息,传播的也只是快照。然而,连接要持久,就必须上瘾,传播要广泛,就要携带情绪。有的人,沉迷于接受信息,于是忘我;有的人,沉迷于传播快照,于是无我。

——如此,忘我,亦无我。整个人,就废了。

挽救的办法也只有一个,恢复自我意识。

这也正是我接触冥想的初衷。

当下,我从《简单冥想术》这本书中受益良多,尤其是要学习在任何状态下进入「内观」的状态——所谓内观,即是身处当下,对所做的事情、所处的环境、身体的感觉有意识。仅仅练习数日,已经对那种平和、稳定、专注的感觉流连忘返,感动得无以复加。任何时刻,都提醒自己专注于自己当下的状态,与波动的情绪和飘忽的思绪和平共处,保持意识的岿然不动,慈悲、坚韧、柔软、平和——幸福其实可以来得如此简单。

但最大的阻碍还是在互联网——更确切地说,如上面所指,是在社交媒体。一旦打开电子设备,思绪便不自觉地跑到对信息的期待上——无论是新观点、新作品、新番,还是那些仿佛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方式。要想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大门前保持定力,对我可是不小的挑战,正如 Hum 在《精力记录的模板与方法》中所说:

智能设备的干扰强。只要边上有手机,它就能吸收着你的注意力。更不要说 iPhone X 的面部解锁让我们无法躲开锁屏通知,解锁之后还要在满眼的鲜红角标中帮注意力渡劫。

这只能慢慢来。今天不就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吗?专注于写作,敢于浸淫在自己的网络焦虑中作一次修炼,条分缕析、越来越能在网络世界的欲海情迷中提升意识,用这颗七窍玲珑心,感受真实,传递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1. 当然,有人视为洪水猛兽,或者影响统治的不确定因素,又另当别论了。 

  2. 曾经交到过一些,但只是昙花一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