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三天

上班的第二、三天照例应该在当天写日记的,但是第二天用来补第一天,第三天由于临中秋放假,沉迷于吃喝玩乐,过于兴奋、陶醉,其他事情尚且搁置,何况是记日记。

于是我又陷入同一个陷阱了,如此熟悉:悲观和麻木的心境,又来了。

话说回来,理性分析,这不过是我以前反复犯过的毛病,只不过从未引起重视 + 反复健忘罢了。归结起来是:

  1. 在所谓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完美主义而表现出的「仪式化」的期待。
  2. 一旦有负面情绪,一般不肯直面战斗解决它们,而是干脆逃避、放纵、不去想它。

然而,一次次的事实(或曰事后诸葛亮)昭示着,拖延和逃避带来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无聊地反复上演一组剧目:无计划地打鸡血——选择性健忘——悔恨、自责——又一次无计划地打鸡血。

现在是工作的年纪了,是自食其力的年纪了,是创造力、自主性和生活质量可以成正比的年纪了。当然,多年的固执,至少没有失掉对理想的憧憬,这些没有新意的剧目也早晚会腻歪的。这不,我还是亡羊补牢来了。

早一些补救,更早一些。

言归正传,回顾一下这些天的几个标志性事件。

技术的「胜利」

两年来对技术的 低效 死磕还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比如这上班第二天分派给我的数据汇总任务。某个黑客信条告诉我们,一切重复无聊繁琐的工作都应该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化执行。事实证明,我对这类信条的敏感性和践行度要远远好于对其他政治、文化或是人生的信仰。虽然带着些笨拙和生疏,但在提前作好准备和试探性尝试的情况下(态度不错),还是让我的这些工作上的新小伙伴们惊呆了一把1。当然,得手的自己也颇为得意了一阵。

怎么看?关键的问题在于两点:

  1. 我该如何跟小伙伴们说;
  2. 我该如何看待公务员工作中的技术能力。

关于第一条,直觉告诉我,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公职人员,不该太锋芒毕露,尤其是这种明显超出一般人想象力的能力展示,有抢饭碗、自作聪明甚至是藐视同事之嫌。在和父母沟通,查阅相关经验之谈后,更加证实了我的直觉猜测。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在领导的话赶话、自己的冲动下,炫技的事实已经铸就,现状已不可避免,关键是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是小伙伴的惊呆,作为一种成就感,当然有价值,PG 也说过,没有成就感的事业是难以坚持的。然而,这种成就感不应是 简简单单的「惊呆」,也不能昙花一现,否则,一方面自己难以进步,从而也体会不到更高程度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伤仲永的故事距今不远,自己的过去就是例子,如果成就感不能由点及面,节节攀升,最终不进而退,岂不旧疾添伤?另外,不应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如果我真的很厉害,为什么不去技术公司挣钱创业呢,在这里矮子里充高个儿有什么意思?自己应该清楚自己此时此地之境遇的缘由。况且我要的还不该仅仅是成就感——要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我来雅安待上个几年,优劣势是不言自明:如果以后要有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能力,能够改变世界,最终创建自己自由、幸福、充实的人生,如今的物理状态并不理想;但好处在于,有规律、闲适和相对宁静自然的生活、工作环境,可以助我独自修行,厚积薄发。正如第一天的日记所说,精神状态可以无限升华。而这样的精神状态,绝非肤浅和短暂的快乐所能概括。

第二条,从纯技术的角度说,纯体力劳动这个范畴,机器代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自己的新思想、新实践值得鼓励提倡。但我们本应看到更多:

第一点,公务员毕竟是公务员,要接触更好的资源,要帮助更多的人,造福更广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价值,仅仅在技术上下功夫有缘木求鱼一根筋的隐忧。虽然很少有人对公务员的本职工作真正感兴趣,我也不例外,但有这样一个机会让自己全面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逻辑并能为之做点什么,就应该坚持自己录取伊始的信条——那便是不逃避,直面短板,提高自己。况且,公务员的工作并非大多是体力劳动,技术上的问题只因观念和服务对象所限而落后,但国家权力和经济枢纽全集于此,若真想用技术的撬棍撬开它的内核,需要配合更多的能力,技术本身也需提高。说到这里,公务员工作不也有其兴奋点么?

第二点,以我目前的身份还不到面对那些国家、政治层面的黑暗的时候,苦练内功,丰富心灵,做好准备,也是培养技术之外能力的应有之义。民国时,实业救国就只是空想,直到现在,至少也还不完整。有一个大前提:社会大环境。为什么我不能舍弃小我,为这个大我的成就而奋斗终身呢。高远未来是我们的,但却是从低矮的现实一步步走上去的,这个问题,待会儿还会提到。

主动性、创造性生活的逐渐淡忘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推倒一切,另起炉灶的想法。理想不符合现实甚至落后于现实,一旦现实有所变化就乞求「重生」的想法是中国文人的一大习惯,时间到了21世纪,我还是未能幸免。如果真能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当然是会向上走的。但是,往往在适应新环境的小打小闹的自我满足中,在现实琐事和原有惯性的双重压力下,这些「宏图大志」过不了多久就被时间消解了。几天来的无聊剧目又一次上演了这一幕。

知道要改变什么,说明还是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最终败给自己的拖延和遗忘,也说明理想和现实之间仍然缺乏直接的联系。有前辈说得好,大目标应该细化成小的子目标,这样更容易去执行;也有大神说,远离干扰,极简生活,拔掉网线,享受孤独;还有科学家说,补充热量,精力用在刀刃上,掌握心理节奏,恰当时间恰当条件不拖延;更有牛人说,热爱生活,打破秩序和传统,游戏人生,追逐梦想,又何拖延?道理如此,知易行难。

现在看来,对拖延症、选择性遗忘之类的问题,自己对病因琢磨得再多,计划保证设得再多,奇技淫巧攒得再多,也不远如马上去尝试一番来得有效。经过几个月来相对集中的改变,值得肯定的是,已经大有改观。一个时时提醒自己「定向·节奏·不逃避」的宣言,要拖延一件事就去做另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结构性拖延法」亦是有说不尽的妙处。然而,要知道在现实的变化快于自己适应速度的时候,往往也是自己容易崩盘的时候,这一不见好转的痼疾至少警示我,心理能量还不够强大,还需要更主动些,更多总结些,更多实践些。的确,很长一段时间来,自己都是想得多、看得多,思考和创造则往往不够,恬然自命「思想者」,实际上自己也明白,「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彼」才应该是「我」的先导,倘若这样做,不但事半功倍,节省时间(要知道所谓无所事事比勤奋工作更容易让人身心疲惫,想想自己其实每天都是瞎忙,或者只是片面地左脑或体力劳动,思考的那部分大脑真是闲的蛋疼),而且所做所得更系统、更多维,也更深入。回顾我所谓计划式生活状态的极致——考研复习期间,仍然磕磕绊绊到最后,人若槁木,身心皆疲——这证明,没有自己主动创造性的所谓习惯是不可能高效,更是对自己的成长没有益处的。

最后要警惕一点点个性中的小毛病:完美主义。自己所谓「仪式化」,所谓拖延,往往伴随着它的影子。今天还算做得不错,想到自己想要什么,就马上去为它的实现着手做准备:比如自己想提高英语,就赶快看看人家新东方的课程安排;想了解雅安,就去买雅安的地方志和相应史料;想要学习吉他,就定好去购买的时间,看好需要的教程……第一步的准备,往往是完成一件事最难的步骤,所谓「The first step is to start」2,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要我说,即使有,也多半是万里长征走到的99步,更多是事在人为吧。

明天

其实写到这里,已经是本文写作的第二天了。人的生理规律本身就蕴含着某种自然哲理: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阐述了这个道理。在日历翻过新的一页时,看来只是小小的量变,和文人所谓「重生」的黄道吉日相比可以说微不足道。但这种「渐」的力量,却是极大的3。以前总想着在短期内突破某个短板,然而在技术的汪洋大海中,却渐渐显出自己的力不从心。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急于求成。从考研复习一曝十寒的失败经历,从技术钻研高开低走反复重来的痛苦经历,甚至自己原来的优势项目「文史哲」在「世殊时异,情随事迁」中渐渐遗忘、生疏的经历,都不得不承认,如果我每天坚持做一小步,哪怕比自己心急的计划量少许多许多,但只要坚持,几天不行一周,几周不行一个月,几个月不行一年,两年……要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可不是子虚乌有,它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这「渐」的力量,无声无息,却改变了一切。

如此,进入公务员这个最锻炼「渐」之道、气、术的行业,的确是上天对我的一大恩赐。

早一些补救,更早一些。

以上です。

  1. 事实上就是一个几十行的 R 代码,核心思路是用我熟悉的且更「高级」的编程语言来操作 Excel 表格对象。 

  2. 参见这篇 37signals 的文章:http://37signals.com/svn/posts/2538-the-first-step-is-to-start 

  3. 参见丰子恺的文章《渐》:http://cos.name/cn/topic/10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