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十六天

彼言

对待信息的好态度是,乐观的也看,悲观的也看,但是重大决策一定跑实地。并且每次决策尝试写下判断依据,如此如此,时间会证明很多问题。错了就要承认;蒙对了就要改善思维框架。死要面子,硬嘴吵架,活得不开心。机会总是五年一波一波来的。

from: 阳智平老师豆瓣广播

总有人说房子是必需品,是基本需求,但在真正讨论时往往偷换概念为“有产权的房子是必需品”;其实,房子作为基本需求的是它的居住功能,不是吗?人人都应当有房子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也包括租房。没有任何社会任何政府能保证人人都有自有产权的房屋居住,尤其在资源稀缺度最高的一线城市里。

from: 某文对星巴克定价分析的题外话。

  • 略看知乎「理财」圆桌。总的指导思想不过四个字「开源节流」。开源者,多创造且极至创收者也;节流者,跟踪数据砍最大、最易省之项也(如公交一项,每天省2元,一年可省近千元,且一举多得)。

吾行

状态的逆袭

状态最差的一天也能180度大转弯——比如今天。事实上多年的经历早已证明了这个道理:只要你肯回头,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怕的就是今天超哥来时戏谑的「无限循环」,也就是原来提到过的「样板戏场景」。这次应该更科学理性地分析,找到那些为数不多反客为主,柳暗花明经历的共性。我姑且猜测:

首先要知道,日程充实,伴随思考、阅读甚至有写作、创造一定是理想的状态。而要从低迷转向这种状态,秘诀貌似在于——我肯在堕落的深渊开始阅读。而阅读的途径可以将就堕落途径(如在网络上阅读),阅读的兴趣(这是启动动机)则来源于对问题的好奇。

所以,每天都应该留几个问题研究,不需要太复杂,与自己切身相关最好。如这次的「每天睡几个小时最好?」就奇妙地开始了回到本心的归程。

除了亡羊补牢的觉悟,对于堕落现象发生的根源也得有所审视:从时间情境推断,容易让我得失心疯的时刻往往在饭后,尤其是晚间。

时间管理

今天算是继续实践了原来计划的工作中归类时间各个击破的战略,但仍以失败告终。

工作中要实现过程分类太不容易了,首先自己得足够强势,敢于自行调整任务完成时间和顺序。其次对已接和将接的任务有较为准确的估计和自我估计。这些都不是和我目前阶段能力匹配的要求。

看来相似的工作应该扎堆来做,即:上班时间不应做与工作性质差异过大的事情,避免往返性的适应困难。分散的时间应该尽量集中,但实在不能集中的(如上班时间内因任务安排不能自由调整),不要勉强,这时候可以在空闲处安插原来延后的小任务。

原则

我原来就和父亲大人谈过自己在公众场合缺乏原则,容易丧失自我的缺陷。其实这些人格上的弱势本质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因为缺乏自信,所以不敢承担责任,所以不敢挑头创造革新,不敢带领队伍走出困境,最后也就仅限于呜呼哀哉只怨队伍不给力云云了。数年来的各种失败的原因,难道不都有不自信的影子么?

但自信来源于什么?当然有经验因素,要努力自我培养;但此外还有个人修养的问题。我之容易失魂落魄,不只是对自己内部的习惯养成有负面的反馈,也在这种对外部的人际沟通上有原来不曾重视的不良影响。所谓个人修养,一方面是对理想的坚守,另一方面是反复正反馈所带来的成就感的积累,而成就感的积累,和自信几乎是同义词。

可以借用今天开篇阳智平老师语录中的一句话:「错了就要承认;蒙对了就要改善思维框架」,同样是建立这种心理正反馈机制的正道。而巩固这样的机制,离不开手动的记录和自动化的思考。写日记一定要坚持,正是这个道理。

新知

工业产品的两面

  1. 善:巨量生产力解决了温饱
  2. 恶:对环境、健康的无情破坏

如何评价?摒弃小清新似的情怀党,做顺应历史潮流的工业党。

但什么才是工业党呢?工业又该如何定义?工业化的本质难道就是机械化?我看在最终确立立场前还应当好好嚼一嚼技术史、经济史、军事史等。告诸往而知来者。

读书

从上面心得中发散而来。

看书不可贪多嚼不烂1,现阶段先看正三观的书、文,接下来可以先看几本视野广阔、论述深刻,大大提升内功修为的书:

当然,还有《红楼梦》。

修身

失魂落魄的结果就是连情义的底线都可以不要。善是一种能量,是需要自强来维持的。精神的弱者,就是简单的反射弧生物。

启示:强大内心,多多体验。

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货币不是财富,这是常识,但那些常常吹嘘出来的「管理」、「服务」、「金融」是不是财富,就不是那么好判断了。

经济学的雏儿没能力判断这些,但我们从总量来算一算账还是知道个大概的。假设以上这些因子都可以构成财富的一部分,至少可以从现实推断,一个纯管理者、纯服务型、纯金融导向的社会和国家都不那么健康强大。财富从本质上还是指那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这些需求往往只有实体经济才能充分满足我们。而且实体经济的批量生产和产业整合能力是现存其他产业难以匹敌的。这也是最近读到的《大目标》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工业兴国才能创造奇迹,才有资格做大国。

这里要单独说一下服务业。本质上服务业也是在生产人类需要的东西,只是这里所谓的「服务」一般特指专人提供的、差异化和不可量产性显著的那类的产品。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们这个时代开始走向「体验经济」,基本工业品得以满足之后,怎么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高端大气上档次就成了新的问题。而人性的体验,这个需求面是无限的。正如上面谈到的,如今我们还看不到一个经济体能像工业时代指数级创造实体产品的速度来创造这类财富。因为吧「体验」和实际的特定载体脱离、纯化,效率固然提高,但成本不见得低,要大量「提纯」这些体验也需要大量的创新。新的「体验经济」的核心载体是信息,信息这种产品具有无限复制、几乎零成本流通的特性,也许会是新的契机。但另一面,无差别的信息累积很难能增加幸福感,即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是对日益粗制滥造的信息生产趋势感到了些许浮躁和乏味——信息时代,产品的差异性和创意本身就包含在需求当中。「蜂群思维」固然蕴含无限可能,但正如我原来对 37signals 模式的质疑:至少目前,没有一个成功的所谓「互联网模式」合作生产的精益产品出现。罗某人所倡导的「U盘化生存理念」的上层建筑难以突破现有经济基础。Geek 产品则往往成了玩具的代名词。企业和组织,政府和法律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自由,那个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仍旧没有实现,我们的体验憧憬也许走在了物质基础的前头。

另外,「仓廪实而知礼节」必然正确吗?换句话说,人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提升,爱惜保存的能力又如何?如果真的做到了人的基本需求完全满足,人性也会跟着进步?我不敢肯定。至少,「娱乐至死」的告诫还余音犹存。

皇图霸业的不可持续也许不是什么王侯将相史,鸡生蛋蛋生鸡的线性循环,而是会触发质变,甚至导致国家这个经济载体不再适用。到那个时候,全球化、社会化的时代才真正来临。

待探

  • 生产力,仍有相当多的知识盲区。
  • 宏观经济学常识